党务公开对外
首页   |学习工作交流   |理论学习   | 正文
傅正泰: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发表时间:2013-11-07
 

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学习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院长 傅正泰 “十七大”主题: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优越性。 2.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3.科学发展观。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5.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优越性 1.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十六大以来,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百分之十以上,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财政收入连年显著增加,物价基本稳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区域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 2002年 2006年 2007 年 国内生产总值(亿) ¥ 120333 209407 约 233400 $ 14600 26778 约 31510 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国家外汇储备(亿) $ 2864 10663 超过 14000 进出口贸易总值(亿) $ 6208 17607 超过 20000 贸易顺差(亿) $ 304 1775 超过 2000 2002年 2006年 钢 1.8亿吨 4.2亿吨 钢材 1.9亿吨 4.7亿吨 十种有色金属 1012万吨 1917万吨 水泥 7.25亿吨 12.4亿吨 纱 850万吨 1700万吨 布 322亿米 550亿米 彩电 5155万部 8375万部 家用电冰箱 1599万台 3531万台 空调 3135万台 6849万台 发电量 1.65万亿度 2.83万亿度 上述是2002—2006四年里十种重要产品的增长量,2007年又有了新的增长。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国家有了飞速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量达到9.8%,而这几年的发展更快、更稳定。 2.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较大提高 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和三峡、青藏铁路等重点工程进展良好。特别是航天方面,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发射月球卫星取得成功,成为完全自主研发的航天国家。前不久,击碎300公里外的废弃卫星,给世界各国留下深刻印象。 据科技部统计,2006年,我国发表在国际主要科技期刊和会议上的论文共17.2万篇,其中在主要国际会议上发表的论文3.6万篇(比上年增加15.8%),两项都占世界第二位,紧随美国之后。 说明,我国已克服“文革”造成的人才断档,科技实力大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迅速提高,为今后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 3.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较大增加,特别是通过免除农业税、提高退休职工工资等一系列政策,使广大农民和城市老年人员的生活有了较大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建立,贫困人口基本得到保障。居民消费结构优化,衣食住行用水平不断提高,享有的公共服务明显增强。 4.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 防治“非典”以来,在加强党的领导和扩大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依法治国方面有了很大发展,党的执政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卓有成效;先进性建设深入进行,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重大成果;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成效明显。 十六大以来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从而也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进一步证实了党的路线、方针的正确性。 二、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经济走向全球化的时代特点,赋予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的勇气,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做出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改革开放的历史决策,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吹响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至少在三个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1.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思想 把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分成若干阶段,并指出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从而,指明了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方向,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内在动力的思想但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各国共产党(包括中国共产党)都强调先改变生产关系(实际上这就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根源),邓小平同志根据中国实际提出,先发展生产力,大力发展经济,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逐步改革生产关系。 3.新时期最鲜明的特色是改革开放 过去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着对抗性矛盾,社会主义国家只能封闭地建设经济。邓小平同志根据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的特点,认为,中国经济不能离开世界经济这个大局,中国经济必须在世界经济的相互竞争、相互促进中发展,从而提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经济建设为中心,既坚持改革开放,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把两者正确地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形成许多政策,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这无疑是邓小平同志的伟大创造。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我们不仅要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的自觉性。而且,还可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方法论(如一切从实际出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有机结合等思想)中得到重大启发,提高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坚持以人为本。 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面——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协调——使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之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相互协调地发展。 可持续——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重大突出问题,重点突破,带动全局。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既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财富,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1.经济方面 关键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2.民主政治方面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使农村人民有更健全的制度表达自己的意愿。 同时,要扩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特别要,大力发展基层民主,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行使对干部的监督,维护群众的合法权利。 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一定能够不断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文化方面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增强凝聚力和吸引力,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建设和谐文化,培养文明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气。 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 4.社会建设方面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1)优先发展教育,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注意处理好效益与公平的关系,全面增加城乡各部分居民的收入。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6)完善社会管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团结。 与过去的党代会相比,关心民生是“十七大”报告的新特点、新发展。是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是落实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 五、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为了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执政能力,必须加强如下五方面建设: 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的思想建设; 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的组织建设; 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的作风建设; 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的制度建设; 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 展望未来,我们对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充满信心。 我们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刻苦学习、埋头实干,不断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 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万众一心,开拓奋进,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2007年11月23日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中路269号邮编:100083
  • 网站管理:网络中心 电子信箱:nic@bcu.edu.cn
  •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 Copyright ? Bcu.edu.cn 2004-2011.All Rights Reserved